沈忠华谈普洱茶(一)
普洱茶,尤其是制普洱茶不是简单的事,但也绝非“玄学”。它始终是一件“有理可依、有据可循、有标可定”的科学的、专业的事,而它成就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。因为做好它,就能收获美味的茶汤和馥郁的茶香,带来文化和感官上独特、丰富的享受。
锦地茶业创始人沈忠华先生专业事茶十余载,广泛涉略普洱茶产品、品牌、文化、历史、营销等领域,在普洱茶种植、原料、工艺、品鉴、存储等各环节都有着丰富而严谨的研究和实践,且对科学制茶、藏茶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在《沈忠华谈普洱茶》专栏中,沈忠华先生将陆续从多个维度剖析、梳理普洱茶发展现状,透过现象看本质,坦诚分享自己多年来在普洱茶上的观察、思考、经验和实践等,为学习、了解普洱茶提供了新的视角,亦对普洱茶的推广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和价值。
PS:强烈建议大家持续关注本栏目,也欢迎各位茶友、茶商留言探讨,各抒己见,共谋发展。
作者介绍
沈忠华 浙江宁波人,锦地茶业创始人,宁波锦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,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,高级经济师
自从2008年在云南接触到普洱老茶后,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怎么样把具有超强生命力的普洱茶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?让大家能喝到好原料、好工艺制作出来的普洱茶,并且保存好,使陈化后的老普洱茶更加卫生、美味,让普洱茶有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。
一、归正 完善
在接触、品饮普洱茶一段时间后,我发现云南普洱茶除了传统大厂制作的普洱茶产品比较规范,新兴茶企、个体经营户小且多,遍地开花、五花八门,他们所制作的普洱茶产品大多不规范,有的连食品卫生也不讲究。市场上和个人收藏的“三无”茶叶产品随处可见,这就导致了先要“归正”的问题。
“归正”的实质:一是让普洱茶的工艺回到传统上来,使普洱茶在长期的储存中保持自然的后发酵状态,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活性;二是要有规范的注册登记制度,并经由有生产许可的正规厂家制造。
说实话,在2013、2014年以前,整个云南茶区的初制工艺基本还是过得去的。但在此之后,全国各地的茶商涌入云南茶区来制普洱茶,茶农把他们称作“老板”,他们把自己当作是“制茶大师”,把各类茶工艺带入茶山制作普洱茶。
为了让刚制作的普洱茶好卖,他们普遍采用高温超长时间杀青来提香、用湿热堆放来提甜——这种不伦不类的工艺,完全罔顾制普洱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,切断了普洱茶的后发酵活性,造成了普洱茶长期存放价值的缺失。与此同时,在毛茶压制阶段更不甚讲究,随便找人、找厂进行压制,即便是找了正规制茶小厂,也要求不打厂名,任意按自己喜好搞个包装,拉走完事。
经过八年时间在云南西双版纳茶山制茶,我们验证和掌握了云南普洱茶从生态种植、初制、精制、仓储养护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规律,是科学制茶、存茶的一种“归正”,同时也是一种“完善”,在“归正”中“完善”,在“完善”中“提升”。具体在我们制普洱茶几个重要环节中的体现,大致可概括如下:
(3)普洱茶初制是一个关键环节。我们按制茶的生化原理,用符合普洱茶属性的制作工艺,既当茶叶工程师,又当制茶技师,并用过硬的品鉴技术来把好初制关,保证普洱茶丰富的内含物质留存和后发酵活性物质的留存。
云南普洱茶从“归正”到“完善”,再到“提升”,需要云南的各级政府和农业技术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,需要茶厂、茶商、茶农的贯彻执行,要把科学种茶、制茶、存茶的意识落实到茶叶经济中来,这是关系到人的健康问题,关系到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,关系到茶农、茶厂的经济水平提高,任重而道远。
2、提升 创新
3、宣传 推广
最后要说的普洱茶文化在产品、品牌、文化三者中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。云南茶文化工作者虽竭尽全力,艰苦拼搏,努力和茶企、茶市场结合、渗透,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,但由于茶企和茶叶市场中的经营者受利益最大化驱动,实际效果有限。不过我相信,随着茶叶经营者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,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。在这一领域,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云南著名茶文化工作者、作家周重林先生,多年笔耕不辍,出版各类茶书近二十本,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卓著!
我们茶企在产品推广、品牌推广的过程中,也一定要把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结合起来。
文|沈忠华 图|锦地茶业